7月29日,由新华社山西分社、人民网山西频道、中国环境报山西记者站等多家媒体,组成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采访团,深入文水县,探访生态保护工程进展。采访团实地察看了刘胡兰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项目,聚焦我市如何通过工程化、项目化手段守护黄河安澜,推动生态保护工程提质增效。
截至7月底,我市实施的36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26个完工,完工率达72.2%。完工项目均已投入运行,稳定发挥治污和生态效益。得益于工程的持续推进,全市9条河流15个国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稳定达到优良水平。
在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记者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现场观察看到,工业和生活废水经过“水解酸化+A/A/O”工艺层层净化,从浑浊状态经过预处理、生化反应和消毒等环节,最终变为清澈透明的达标净水。项目负责人介绍:“提标改造后,主要出水指标执行地表水V类标准,其余指标达到一级A标准,处理工艺也全面升级。”目前,该厂日均处理污水4000至5000吨,雨季满负荷可达8000吨/日。项目彻底解决了该区域屠宰废水、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磁窑河的历史顽疾,实现了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显著改善了汾河及磁窑河沿岸水环境质量,惠及全镇居民。
距离污水处理厂约5公里处,文水县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项目正将“污染源”转化为“资源库”。项目依托北京誉铧生物等社会资本投入近2亿元,该县政府多渠道筹资,在刘胡兰、南安、南庄三个养牛大镇建成8座分布式粪污预处理站和2座生物质燃料深加工中心。项目年处理粪污能力达150万吨,可替代标煤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年产值约1.5亿元。目前,文水县48个行政村、28万头肉牛的粪污实现了“统一收集—密闭转运—集中消纳”,初步建立了运行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粪污治理新模式。该模式已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我市“一泓清水入黄河”专班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文水县的实践充分证明,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区域水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历史性改善。
展开剩余15%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凝聚市县合力,采取超常规举措破解项目难点堵点,持续深化创新、提速增效,确保36个项目全面收官达效,全力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吕梁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吕梁力量。”(记者 张娟娟)
来源:吕梁日报
发布于:山西省杠杆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