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把全球新增石油库存的九成收入囊中,外界估算储备天数升至约180天,这一波到底在准备什么?
先把硬数字摆出来,过去9个月中国日均进口超过1100万桶,其中每天约100万到120万桶直接进库,从今年3月开始囤油速度明显加快
从今年3月开始,日均囤油约140万桶的节奏拉满
这不是一次性冲动,而是持续动作
10月国际油价一度贴近近五年低点,照理说应该继续往下探,但
上半年全球新增库存九成都进了中国的罐
需求硬顶着,结果
10月油价接近五年低点后,被稳在每桶约65美元
要说是“托市”?
不准确
这不是托油价,而是把能源安全放在桌面中央
为什么要这么干?
答案不复杂
制度在推、风险在逼、资产在配,三股力量同向发力
年内能源储备的法治化要求落地,储备义务被明确,国企、地方炼化“必须有备”,这不是企业自觉,是硬约束
地缘层面不稳,乌克兰对俄石油设施的袭击频率提升,制裁环境时紧时松;
中国相当比例的进口来自敏感地区,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把“可能断供”的风险转化为“现实可控”
还有资产盘子,美元摇摆、美债收益率上扬,实物资源是对冲,油和金一个逻辑——看得见、摸得着、能用得上
政策口径其实很明确
“能源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句定调不是口号
于是有了渠道的快速调整
6月起暂停美国原油采购,渠道迅速改走印尼、巴西等
进口的地理图被重新涂色
最新进展也在持续扩张
9月自俄罗斯进口环比增4.3%,液化天然气同比增1.9%
能源合作在深化,相关数据显示9月自俄罗斯进口原油828.7万吨、进口额约40.66亿美元
仓库这边也没停下脚步
到2025年底,全国预计再新增约1.24亿桶储存能力
全国储油能力继续拉高,储罐一座座像“安静的城墙”
从全球视角看,这是实打实改变曲线的动作
国际能源署在10月预测本季度全球石油日均供应过剩约370万桶,摩根大通测算约360万桶,供给多出来,理论上价格要下行
可中国持续买入,把需求侧往上扯,产油国又看到了希望,减产计划更保守,甚至讨论增产
OPEC+已在11月计划日增产13.7万桶,12月会议预计还要进一步增产
这就形成了新的拉扯——
OPEC+增产与中国囤油形成一场耐力赛,供需在拉扯
“囤这么多,是不是要发生什么大事?”
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更像是把不确定性提前做了拆解
外部估算显示,中国石油储备天数从约110天抬到约180天
外界估算的180天储备,意味着短期断供也能稳住生活与工业
全球宏观研究机构的分析师也判断
“当前中国石油储备已能有效抵御短期供应中断”
把风险挡在门外,才是底层安全感
法国兴业银行的观点也很直接
“如果中国突然停买,油价可能掉到每桶50美元出头”
这等于用一次反事实明确了当下的影响力
把镜头拉远看一眼别人怎么做,路径就更清晰了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危机后建立起盐穴战略储备体系,靠法案和程序把“有油可用”写进制度;
近年来,美国方面的储备补库进展被外界评价为偏慢,储备量处在40年来较低区间,承诺与行动之间还有距离
日本也在两次危机后把储备天数提高到国际能源署标准之上,今天约150天的储备配合商业库存,工业运行能扛得住波动
换句话说,囤油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功,不是某个国家的“独门武器”
同时,国内能源结构在换挡
中石油经研院今年4月发布的《2024年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提到,“煤降、油气稳、新能源升”,油气和地热、绿色能源在融合转型,一边把传统能源的安全垫加厚,一边把新的增长点做起来,这是一手左右互搏的活
外交层面也给了定心丸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开展经贸能源合作正当合法
这些项目按规则推进,少一些不必要的噪音
具体到生活,很多人可能在加油站只看见几毛钱的浮动,却很少把目光投向港口深夜的油轮、管道里流动的黑金
夜里风从海上吹来,吊车的金属声一下一下,码头工人和调度屏上的数字一起跳动,油被一船船卸下,一管管输进内陆,悄悄成为明天的公交、工厂的蒸汽、城市的温度
这更像一场安静的硬仗,稳住的是物价、工厂和信心
把握住能源,就握住了社会运行的节拍
当然,也要对世界的节奏保持观察
供给过剩还在继续,多元渠道也还在拓展,分析师普遍预期
预防性储备还会延续到2026年
这不是一次冲刺,而是一场耐力赛
市场博弈不会消失,但规则很简单:低位多囤、渠道多元、储备常新,遇到风浪不慌
有备无患不等于恐慌,把黑金装进罐,就是把日常生活装进心里
最重要的一句话留在最后——
稳住能源,就是稳住经济的地基
当别人还在盯着K线多空,真正的底盘是在仓库里一点点装满,在港口一船船靠岸,在法律和制度里一条条清晰可执行
这场“资源备战”不喧嚣,但足够有力
杠杆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